
兩板模具作為注塑成型領域的主流模具類型,憑借其結構簡潔、生產高效的特點,廣泛應用于塑料水杯、電子產品外殼、汽車零部件等產品的制造。其工作過程可分為四個核心階段,每個階段均需精準控制以確保塑件質量。
結構組成
兩板模具由定模和動模兩大部分構成。定模部分固定于注塑機固定板,包含型腔、主流道襯套等組件;動模部分安裝于移動模板,設有型芯、頂針板等結構。當模具閉合時,定模與動模的配合面形成封閉型腔,為塑料熔體提供成型空間。
工作流程
1. 合模階段
動模在注塑機驅動下快速向定模移動,直至分型面完全貼合。此時需確保導柱導套精準定位,避免合模偏差導致飛邊或型腔損傷。合模力通常設定為100-150MPa,以抵抗注射階段的熔體壓力。
2. 注射填充
熔融塑料(溫度180-250℃)通過注塑機螺桿以50-150mm/s的速度注入模具。澆口作為熔體進入型腔的通道,其尺寸設計直接影響填充效果。例如,0.8mm直徑的點澆口可在0.2秒內完成手機殼型腔填充,確保熔接痕最小化。
3. 保壓冷卻
注射完成后,螺桿保持一定壓力(通常為注射壓力的60-80%),補償塑料冷卻收縮。同時,模具內的循環水系統(水溫20-50℃)通過螺旋式水路設計,將塑件冷卻至頂出溫度(通常低于熱變形溫度30℃)。某汽車燈罩模具采用優化水路后,冷卻時間從25秒縮短至18秒。
4. 開模脫模
動模后退打開時,頂針系統在液壓或機械驅動下將塑件推出型腔。頂針分布需均勻,例如在150mm×100mm的平板塑件上,每1000mm2面積應配置2-3根頂針,避免頂白現象。氣輔脫模技術可進一步提升脫模成功率,某家電外殼模具應用后不良率從0.7%降至0.2%。
兩板模具的結構精簡性帶來顯著效益:與三板模具相比,其開合模周期縮短20-30%,模具制造成本降低15-25%。某日用品生產企業采用兩板模具后,年產能提升28%,模具維護費用減少40萬元。
應用案例:某醫療耗材制造商在生產一次性注射器時,通過優化兩板模具的澆口位置和冷卻系統,使塑件尺寸精度從±0.15mm提升至±0.08mm,產品合格率從92%提高到97%。該案例驗證了兩板模具在高精度塑件生產中的可行性。
兩板模具的高效運作依賴于結構設計、工藝參數與材料特性的協同優化。隨著智能傳感器和模流分析技術的應用,其生產穩定性和塑件質量將進一步提升,持續推動注塑成型行業的技術進步。
- 雙色模具注塑制作的注意事項
- 雙色模具注塑加工工藝
- 模具的維護保養怎么做呢?
- 注塑模具加工中的收縮痕該如何避免呢?
- 哪些因素會影響塑膠模具的壽命呢?
- 注塑成型常見問題?充填不足
- 注塑成型常見問題之氣泡
- 注塑成型常見問題之翹曲、變形
- 注塑成型常見問題之燒傷
- 注塑成型常見問題之龜裂
- 雙色模具注塑和二次注塑有什么區別
- 雙色注塑模具如何更換原料
- 2018年模具行業發展前景方向分析
- 如何確定塑膠模具進膠口的進膠方式
- 好的雙色模具應該使用什么技術與設備呢?
- 透明的注塑成型材料有哪些?
- 熱塑性塑料注射成型模具:6大核心部件拆解
- 注塑模具裝配必看!5個關鍵要點避免90%的生產問題
- PET注塑成型的工藝條件是什么?
- 注塑成型主要需要的步驟以及種類?